【转载】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的 正当性

转载《再谈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正当性》肖洪磊

内容提要:在三国诸葛亮历史研究领域一直有个热门话题,出现了些不同的观点,那就是如何认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的“子午谷奇谋”。有人片面理解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说诸葛亮“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和一位伟人曾说“诸葛一生为谨慎”,等等,认为诸葛亮一生过于谨慎没有采纳魏延的“子午谷奇谋”,而错失了北伐良机。笔者认为,这些说法欠妥。
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“子午谷奇谋”为何物,以及诸葛亮为何不采纳
是正确的
主题词: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奇谋
历史上,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时候,丞相司马魏延就曾经向诸葛亮建议。“夏侯林为安西将军,镇长安。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,延曰:闻夏侯楙,少主婿也,怯而无谋。今假延精兵五千,负粮五千,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,当子午而北,不过十日可到长安。楙闻延奄至,必乘船逃走,长安中惟有御史、京兆、太守耳,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,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,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,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。亮以为此悬危,不如安从坦道,可以平取陇右,十全必克而无虞,故不用延计。
见《三国志·蜀书·魏延传》裴松之注引的《魏略》)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蜀汉的建兴六年(228)春天,诸葛亮要进行第一次 北伐曹魏时,丞相司马魏延就曾经主动请缓向诸葛亮建议说:我听说镇守长安的安西将军夏侯楙是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的夫婿,这个人生性胆怯而没有谋略。今天,丞相如果借给我五千精兵,再带上五千人的粮草,直接从汉中的褒斜道出去,沿着秦岭而东去,到了子午谷再北出,采取西汉初期韩信的“暗度陈仓”计策,突然出击,不过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。这个时候,夏侯林听说我领兵杀来,必然会乘船逃走。长安城中,唯独只剩下了御史大
夫、京兆尹、太守这些文官,不可能有抵抗。他们留下的邸阁粮草与当地老百姓的粮食足可以给我们食用了。等到东面曹魏军队汇聚赶来还需要二十多天,而这时候丞相你带领大军从斜谷就可以顺利到达长安,如果这样的咸阳以西就可以被我们占领了。诸葛亮认为,魏延的计策十分危险,为了免遭腹背受敌的灾难,还不如走平坦道路,可以安全地先夺取陇右一带,步步为营,十拿九稳地攻取这些地方是有把握的,是没有后顾之忧的,因此最终不采纳魏延的计策。他让赵云、邓芝率军出褒斜道驻守斜谷为疑军,以吸引曹魏大都督曹真的注意力,自己却率领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兵出祁山,攻打曹魏凉州的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,并迅速夺取,使得曹魏举国震惊,明帝曹睿不得不坐镇长安指挥,调集军队抵抗。要不是后来的马谡失街亭而导致第一次北伐曹魏失利,诸葛亮不得不退军汉中,陇右一带早已经是蜀汉的疆土了。
正因为如此,魏延十分不满意诸葛亮的决策,认为诸葛亮是胆怯,痛恨自己的才能不被诸葛亮重用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魏延传》也记载说:“延每 随亮出,辄欲请兵万人,与亮异道会于潼关,如韩信故事,亮制而不许。延常谓亮为怯,叹恨己才用之不尽。”上述这些事实说明,诸葛亮的决策是正确的,魏延的计策是冒险的,他只知道自己能够单枪匹马英勇杀敌,根本不顾蜀汉与曹魏两国的实际国力、军力的悬殊。就蜀汉的军力而言,诸葛亮北伐曹魏虽说有十万之众,汉中的基地与北伐沿途的留守驻军除外,其可调用的机动作战军队可能也只有几万人,如若遭到魏军的袭击损兵折将,必会打击士气,北伐事业也会受到严重的挫折。自古至今,凡是提出诸葛亮不米纳魏延的“子午谷奇谋”而对诸葛亮说长道短的人,都是根据《三国志·蜀书·魏延传》裴松之注引的《魏略》而来的。
笔者认为,我们了解历史、研究历史,都必须要纵横交错地看问题,不能够一叶障目,根据一点一滴就去窥全貌,评头论足,这样会产生误导,进人误区。历史上出现的诸葛亮不采纳魏延“子午谷奇谋”和诸葛亮凡是军士杖二十军棍都要亲自过问的相关评价,都是这种误区,原因是缺乏对历史背景的真实性考量,属于片面性的看法。纵观中国历史,凡是要取得重大的成功,必然要注重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方面的基础条件。天时决定了历史的背景是否成熟,地利决定了地利环境的条件是否有利, 人和决定了内在因素的条件是否有利,三者缺一不可。所以,历史上才有了调查研究、谋划、
神、时机成的说法。诸葛亮一生中都谨慎小心。自从《隆中对策》以来,他处事待人有板有眼、有胆有识,步步为营, 凡事思虑再三从来不盲目行事,这是他在诸多事情上成功的基本原因,更是他被当代与后世人尊崇敬仰的核心价值观。就魏延的“子午谷奇谋”,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当时的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方面的基础条件,看看其问题出在哪里。
天时因素
从当时的情况分析,蜀汉与曹魏的力量悬殊,魏延的计谋不具备可操作性,也不符合诸葛亮谨慎行事的战略主导思想。当时曹魏的力量是“正月,司马懿攻新城,六日而拔之,斩孟达。魏遣夏侯惇之子夏侯林为安西将军,都督关中……魏明帝亲率步骑五万,遣左将军张郃西拒亮”(见《资治通鉴·魏武三》)
据郭清华先生编著的《三国风云定军山》中《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计策》一文介绍说:当时,“曹真为上军大将军,都督中外诸军事,假节钺”,他拥兵数十万驻守潼关,目的就是确保雍、凉二州特别是关中的安全。魏国的大都督曹真驻守潼关,长安太守钟繇、雍州刺史郭准等大将分别带领数万重兵驻守长安、眉县、陈仓等重要的城镇和关隘,目的是确保关中平原的安全,防守十分严密。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的时候,让赵云、邓芝出眉县为疑军,以吸引曹魏大将军曹真,结果,赵云、邓芝迅速被曹真打败。为了防止诸葛亮攻击关中,曹真早早就考虑到了陈仓城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,必 须让足智多谋又熟悉兵法和战术的将军严防死守,因此,驻守陈仓城的守将 赫昭、王双都是曹真向魏明帝曹睿举荐而派遣的。正因为这样,诸葛亮第二次出陈仓北伐曹魏时,数万人对付几千人的魏军,想方设法攻打了20余日,就是不能够成功,原因是诸葛亮遇到了强硬的对手。这说明,魏国大将军曹真善于用兵,料事如神,计划周密,是诸葛亮北伐的强硬对手,诸葛亮是很清楚雍州刺史郭淮,是三国时魏国名将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港传》记载,黄初元年(220),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废汉立魏国,封“淮为镇西长史。又行征羌护军",接着,又将郭淮升为“雍州刺史,封射阳亭侯”,当时他驻军就
在今天的西安市。当时的郭淮就拥兵数万,专职任务也是确保关中一带辖地安全。诸葛亮首次北伐时,遣将军马谡到街亭驻守,副将高翔屯在列柳城(甘肃省秦安县北90里陇城镇东北5里)作为策应。结果,马谡被魏国左将军张郃所破,高翔又被郭淮打败。如此看来,对付蜀军,郭准也非等闲左将军张郃是魏国著名的游击将军,文武兼备,能征惯战,当时他拥之辈。
五万骑兵,专职协助保卫关中长安和雍、凉二州安全。诸葛亮北伐期间的出祁山和攻打陈仓城,魏明帝曹睿都派造了张郃出战,由此看来,他更是蜀军的强硬对手,为此,诸葛亮不得不在231年第四次北伐期间,在木门道(甘肃省天水市南的南梓村)设伏将其射杀,排除后患。当时的长安守将夏侯林,虽然是曹魏名将夏侯惇的次子,可他年轻不懂军事,是个膏粱子弟,似乎有机可乘,但是,当时他是曹魏持节的安西将军,还是侍中和尚书,专职都督关中,驻守长安。同时,他又是曹操的女婿,权高位重,加之长安城历来是都城,城坚墙高,固若金汤,关中地区又有魏军数十万人在防守,以逸待 劳,肯定是防守严密,不可能有任何可乘之机而破城。
后来的事实也说明,魏国当时想到的是诸葛亮有可能攻打关中,根本没想到会攻打祁山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魏延单凭勇敢率军突然偷袭一下,然后赶紧撤退,这当然不无可能。假如当时诸葛亮和魏延两路出击关中攻打长安城,极难攻下,魏军各路兵马迅速赶来合围蜀军,断其退路,肯定会将蜀军包饺子,蜀车根本没有胜算。因此,从上述情况分析来看,魏延的计策根本没有符合“天时”的条件
地利因素
子午谷是一条南北纵向通道,从今天的汉中市西乡县午子山北出,到今天的长安县子午镇全长660里,此道沿途悬崖绝壁无数,道路崎岖难行,谷底缺水,人烟稀少,几千大军进入谷中,不是渴死、饿死,就是累死。魏延的军队就算侥幸出了子午道,也所剩无几,疲惫之师早已经没有战斗力,如何能够再去袭击攻打兵力雄厚的长安城呢?再勇敢也不可能出现当年韩信“暗度陈仓”的奇迹了。再者说,曹魏明知道褒斜道、陈仓道、傥骆道、子午道是汉中经通关中平原的必由之路,肯定是重兵防守,以逸待劳,魏延的五兵是长途跋涉,历尽艰辛,很有可能还没有出关就被彻底消灭。从后来的历史教训上看,后来曹真伐蜀走子午道,因为天降大雨,走了个月也才走了一半路,被迫无功而返,并且损失了部分士卒和粮草器械。况《三国志·魏书·曹真传》)
东晋权臣桓温第一次北伐,让凉州刺史司马勋从子午谷策应,结果还没出谷口就被前秦丞相苻健的军队包了饺子,全军覆没。明末老闯王高迎祥率军十五天过了子午道谷口,被人数低于他的明朝将领孙传庭打了埋伏,全军覆没,本人也被活捉后凌迟处死。
近代国民党名将王耀武,在西安事变后从子午谷出兵去西安“勤王”救蒋介石,走了3天打道回府,原因是路难走且找不到水源,而且听说张学良在长安谷口设了埋伏。
以上这些历史事例说明,地理环境上条件极大的不利,就必然会导致
人和因素
魏延的计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敢打敢拼思维,没有普遍性和可行性缺乏严谨的调查了解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方面的分析,因此,没有内在的成功因素基础。也就是说,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,堪称孤掌难鸣,失道寡助,因此,诸葛亮根本不会采纳他的建议。就子午道而言,在三国时期,子午谷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属魏国管辖,这里的地方官员与老百姓肯定是维护本国利益的,假若魏延的大军进入子午谷,必遭到魏国基层政权和当地的村民自卫队的袭击、骚扰和拦截并会上传情报,很可能遭到魏国军队的伏击将会全军覆没。
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,魏延的“子午谷奇谋”根本行不通,诸葛亮不采
纳他的计谋是非常正确的。
2018年5月于定军山下

声明:本文为原创,作者为 fzhryang,转载时请保留本声明及附带文章链接:http://www.hryang.com/2021/09/12/zhuan_zai_zhu_ge_liang_bu_cai_na_wei_yan_zi_wu_gu_qi_mou_de_zheng_dang_xing/

评论已关闭